新闻动态

信任来之不易,感恩每份托付

新闻动态

信任来之不易,感恩每份托付
今寒衣节:愿天上亲人,清静安息;愿烟火人间,平安吉祥!
发布时间:2023-03-16   点击率:513

十月一,送寒衣。


每年农历十月初一,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——寒衣节。



寒 衣 节


2020年11月15日  星期日

庚子年  十月初一

宜祭祀丨忌落寞



寒衣节,一个被世人遗忘,却又温暖的日子。


“十月一,送寒衣。”


寒衣节,俗称十月朝、祭祖节、冥阴节,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,起源于周代,流行于北方,北方将清明节、中元节、寒衣节,合称为中国“三大鬼节”,在这一天祭扫,纪念亲人,谓之,送寒衣。


但是如今的人们,知清明、中元者甚多,知寒衣节的却寥寥。



天气寒冷,满地落叶随风扬。


送寒衣不仅是传统习俗那么简单,给在世的人送棉衣、厚衣,更是一种美好的祝愿。


寒衣节最重要的一点:“尽孝和关爱老人!”这是华夏儿女不能忘却的重要传统:“孝养父母,天经地义”



寒衣节由来

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


早在周朝时,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,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。


《礼记·月令》中这样描述:以猎物为祭品,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,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,同时慰劳农人,颁布新的作息制度。



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曾提到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,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。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,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。


由于十月方入冬,九月稍嫌早,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。



这一天,古代的帝王穿上冬衣,昭告世人冬天的降临,女人们会给家人穿上温暖的衣服。


人们用秋收之物祭拜诸神与祖先,报告这一年的丰收与希望,祈愿这个冬天,不再寒冷,日子依然温暖如昔。




寒衣节传说


 朱元璋“授衣”传说


相传明初期,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为了显示顺应天时,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,行“授衣”之礼,并把刚收获的赤豆、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。


南京民谚说:“十月朝、穿棉袄,吃豆羹、御寒冷。”“寒衣节”由此而来。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,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、经商、求学的游子,以示牵挂和关怀。

孟姜女千里送寒衣


相传,秦时江南松江府孟、姜两家,种葫芦而得女,取名孟姜女,配夫范杞良。


后来,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,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,寻到长城脚下,不想丈夫已死,被埋筑城墙里。


孟姜女悲愤交加、昼夜痛哭,终于感天动地,哭倒长城,露出丈夫尸骨。


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,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,为夫报仇、替己出气,最后怀抱丈夫遗骨,纵身跳海殉夫。


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,哭倒八百里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。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,称作“寒衣节”。


“十月初一烧寒衣”,也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。

烧寒衣


在祭祀时,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,叫作"送寒衣"。民间送寒衣时,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,象征布帛类,以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,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。

准备过冬


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,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。


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,让儿女、丈夫换季。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,不适宜穿棉,也要督促儿女、丈夫试穿一下,图个吉利。

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、烟筒。安装完毕后,还要试着生一下火,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。


寒衣节诗词

今夜送寒衣,一并寄哀思


七律·寒衣节


从来此节无关我,今岁奈何煎碎心。

十字街头西北望,三更露下梦魂侵。

星因朔气寒椿树,儿送棉衣并羽衾。

化去纸钱时绕我,依依应是两牵襟。


寒衣节,过的不是一个节日,而是一份心底的念想。


怀念亲人,想念故友,他们真的离开了,又像一直在你身边不曾改变。

七律.雪忧


鹅毛久见折天颜,鸿雁何曾过北关。

怎奈雪娥扬海浪,难为单橹破冰患。

寒衣可到孤门暖?赋象依然百树弯。

袖手大言争桂魄,襄王再莫恋巫山!


今日寒衣节,愿你所怀之人,不在远远乡;愿你所念之人,近在咫尺望。

七绝.寄哀思


街头今夜送寒衣,亏欠亲情心自知。

忽忆人间房股事,聊将一并寄哀思。


生死是我们唯一不能左右的事,但是我们可以选择,坦然而快乐地告别。


比起害怕离别,恐惧死亡,不如去面对它,用爱去温暖它,或许这就是寒衣节最美的意义。


七绝.黯神伤


新麻裁出锦衣妆,跪向西南黯神伤。

故人泉城且莫待,满把纸钱寄冥乡。


逝者已逝,生者如斯,把握当下,才是对逝者最大的祭奠;活得幸福,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。

逝者已逝,生者如斯。


纸短情长,言不尽意。


祈愿亲人在他方世界,无有病痛、身心安宁。


寒衣节,祭祀敬祖,烧寒衣。天冷加衣,送给你最亲的人最温暖的衣服。


今日寒衣节,愿天上亲人,清静安息;愿烟火人间,平安吉祥!


版权所有:枣庄景观陵园    备案号:鲁ICP备19016696号-1